“小寒大寒,凍成冰團”,小寒是農歷二十四節(jié)氣的第23個節(jié)氣,標志著一年中寒冷的日子就要來臨。小寒時節(jié),太陽直射點開始北移,北半球日照時間增長,天氣寒冷,北半球熱量處于散失狀態(tài),氣溫持續(xù)降低。中國大部分地區(qū)進入嚴寒時期,土壤凍結,河流封凍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二月節(jié),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則大矣?!?。民諺:“小寒時處二三九,天寒地凍冷到抖”,這說明了小寒節(jié)氣的寒冷程度。
(小寒場景圖)
中國古代將“小寒”分為三候:“一候雁北鄉(xiāng),二候鵲始巢,三候雉始鴝?!?“鄉(xiāng)”是趨向之意,大雁感受到陽氣的萌動,開始向北遷移;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,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,準備繁衍后代;雉是野雞,雊為求偶鳴聲,雉鳩開始發(fā)出鳴叫,尋找愛情的春天。
小寒大寒,準備過年。進入小寒一般就進入了臘月,離年關不到一個月,小寒年味漸濃,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(lián)、剪窗花,買年畫、鞭炮,采購年貨等,陸續(xù)為春節(jié)作準備。
在廣州,小寒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飯,里面會配上炒香的“臘味”、香菜、蔥花等材料,吃起來特別香。為避免太糯,一般是60%糯米40%香米,把臘肉和臘腸切碎,炒熟,花生米炒熟,加一些碎蔥白,拌在飯里面吃,“臘味”是煮糯米飯必備的。
(小寒場景圖)
到了小寒,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,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,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、香腸片或是板鴨丁,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,十分香鮮可口。其中矮腳黃、香腸、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,可謂是真正的“南京菜飯”,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。
“小寒”是臘月的節(jié)氣,由于古人會在十二月份舉行合祀眾神的臘祭,因歲末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干制作臘味。歲末十二月由于處在新舊交接時段,是祭祀比較多的月份,把臘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臘月。臘祭為我國古代祭祀習俗之一,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。
冰嬉亦稱“冰戲”,是我國北方人民一項傳統(tǒng)的體育活動。春冬之間,河面結冰厚實,冰上行走皆用爬犁。爬犁或由馬拉,或由狗牽,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桿如撐船般劃動,推動前行。冰面特厚的地區(qū),大多設有冰床,供行人玩耍,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競走的,古代稱為冰戲。
小寒前后之所以寒冷,是因為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活動頻繁,易造成氣壓、溫度、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,人們往往難以適應而感染各種疾病,如呼吸道疾病等,因此要格外注意小寒養(yǎng)生。
小寒時節(jié),人體受寒冷刺激后,胃腸易發(fā)生痙攣性收縮,有胃病的老年人容易舊病復發(fā),甚至引起胃出血、胃穿孔等嚴重并發(fā)癥。此時節(jié),老年人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,飲食宜選溫軟、淡素及易消化的食物,少食多餐,忌食生冷,戒除煙酒。
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,如羊肉、狗肉,其中又以羊肉湯常見,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,近年來,一些傳統(tǒng)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(xiàn)餐桌。
(小寒場景圖)
民諺曰:“冬天動一動,少鬧一場??;冬到懶一懶,多喝藥一碗?!边@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。在這干冷的日子里,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,如晨早的慢跑、跳繩、踢毽等。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、暢達樂觀,不為瑣事勞神,心態(tài)平和,增添樂趣。
小寒養(yǎng)生重點:
一、起居重“三防”。防寒要護頭、防燥要內服+外用、 防外感要多做肢體伸展運動。
二、飲食重在溫補。多食用豆谷干果、肉類及溫熱的食物。
三、人體有五個中心穴位,經常按摩,強身健體,抗衰老。